“新大众诗歌”是中国当代(21世纪)诗歌领域的重要流派,是中国当代(21世纪)“草根文学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创作宗旨在于打破精英化壁垒,实现诗歌创作的大众化;其理论体系为“天赋诗权”,其中,核心理念是“天赋诗权”,基本概念是“诗歌创作权属于所有生命个体”。以下从理论体系根基、创作群体、语言题材、传播革新、争议价值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: 一、理论体系根基:“天赋诗权”、“草根诗学”、“诗性正义” 理论根基——“天赋诗权” “新大众诗歌”以“天赋诗权”为理论根基和核心理念:主张诗歌创作权属于所有生命个体,认同李少君“人人可诗,诗为人人”的观点,挑战传统诗歌的精英定位,将诗歌从象牙塔拉回普通人的生活现场。这一理念既是理论宣言,也是文化平权实践。该理念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“大众化”追求,同时突破朦胧诗派的“纯诗”迷恋,将诗歌从知识分子圈层推向普通民众。 哲学根基——“草根诗学” “新大众诗歌”以“草根诗学”为哲学根基:主张生命体验即诗性源泉,诗歌应直接抒发来自生活体验的真实情感,强调诗歌创作无需依赖科班训练。这一理念来源于清代诗人袁枚的“性灵说”(倡导诗歌应直接抒发诗人真实性情与灵感,反对形式束缚,主张'诗由情生',强调创作的个性与独创性)。例如外卖诗人王计兵将订单间隙的碎片化日常转化为诗歌,矿工榆木在井下记录工友的生存状态。 道德根基——“诗性正义” “新大众诗歌”以“诗性正义”为道德根基:主张诗歌在直接抒发真情实感时,同时注入社会责任,反对“为艺术而艺术”的封闭创作。例如,袁荣生《诗人》中的诗句“诗人不仅仅是写诗的人/他的躯体扛着重任/心里装着苍生”,既呼应李白、杜甫的士人精神,又强调诗歌的社会使命。 二、创作群体与代表诗人 草根诗人群体 “新大众诗歌”解放了创作主体,他们就是“草根诗人”,是底层劳动者,包括外卖员、矿工、农民、焊工等。例如: 王计兵(外卖诗人):以《赶时间的人》记录外卖员在钢铁森林中的生存状态; 景淑贞(农民诗人):在乡村小卖部创作,诗句“泥土气”与“云朵兜售”形成独特乡土美学; 榆木(矿工诗人):井下诗歌融合工业意象与生命哲思,如“牛佛山隧道车过时,孩子眼中的隧道是光的通道”; 温雄珍(烧烤诗人):在烟火气中书写“炭火与闪电的交织”,展现底层生活的坚韧,创作2000余首诗; 黑小白(牧羊诗人):通过牧羊经历探索自然与信仰,诗歌直播单场观看量超26万次,实现“共时性创作”。 领军人物
展开剩余82%“新大众诗歌”创作的领军人物为“草根三杰”——袁荣生、余秀华、张二棍,其中袁荣生是“草根三杰”之首与新大众诗歌流派的领袖。 袁荣生:提出“天赋诗权”,推动“天赋诗权”理论体系化,并通过景区石刻、餐饮店题壁等跨界实践实现“诗歌从书斋走向众生呼吸之间”; 余秀华:以身体残缺与情感张力重构诗歌语言; 张二棍:以地质勘探经历为背景,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原始力量。 三、语言策略与题材革新 日常语言重构史诗意象 “新大众诗歌”摒弃学院派修辞,用口语化表达承载深刻主题。例如: 袁荣生在《诗人》中直言:“诗人不仅仅是写诗的人/他的躯体扛着重任/心里装着苍生”,呼应李白、杜甫的士人精神,体现“诗性正义”的思想。 温雄珍(烧烤诗人)在烟火气中书写“炭火与闪电的交织”,展现底层生活的坚韧。 题材的公共性与共情书写 “新大众诗歌”也解放了创作题材(从乡土风物到市井烟火) 生存写实主义:记录外卖员、矿工等群体的真实境遇,如王二冬《快递中国》中“三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”隐喻快递员的劳动强度;农民诗人景淑贞“向天空兜售云朵”的诗句重构诗意的劳动场景。 生态与人文共生:如袁荣生《响沙湾》将沙漠治理与历史沧桑结合,重构乡土文化认同;袁荣生《相约石》借五莲山景抒写人间盟誓,将地域风物升华为情感符号。 四、传播革新与媒介融合 互联网平台赋能 中国诗歌网日均投稿近3000件,成为草根诗人亮相的主阵地。抖音直播、短视频接龙等新媒体形式打破诗歌传播壁垒,例如: 袁荣生通过抖音、快手、公众号等宣传诗歌; 黑小白诗歌直播单场观看量超26万次,实现“共时性创作”。
全媒介诗歌开拓 袁荣生提出“诗书同构”,在五莲山石刻、餐饮店墙面题诗,复兴《诗经》“劳者歌其事”的传统,推动诗歌跨界传播。 五、争议与价值反思 争议焦点 标签化质疑:部分评论认为“新大众诗歌”概念模糊,可能沦为流量工具; 文学性争议:榆木井下诗歌依赖事件性传播,文本深度受质疑。 文化平权实践 “新大众诗歌”通过“天赋诗权”推动诗歌民主化,如李少君所言:“让诗歌从象牙塔走向街头的烟火人间”。其价值在于: 激活民间创造力:34年工龄的烧烤摊主温雄珍创作2000余首诗; 重构公共性:诗歌不再是精英独占的“圣殿”,而是承载普通人生命经验的“呼吸”。 六、未来展望:从“天赋诗权”到“诗权共享” 新大众诗歌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诗歌重建社会联结。其发展路径包括: 理论深化:将杜甫“人民性”与博尔赫斯智性写作结合,探索诗歌的公共性与艺术性平衡。 技术赋能:利用公众号、抖音快手、各种平台、短视频等工具,扩大诗歌传播边界,如王计兵通过直播实现“诗歌带货”。 教育渗透:推动“乡村诗社”等基层创作社群,让诗歌教育回归生活现场,如景淑贞教村民写诗。 结语 “新大众诗歌”通过“天赋诗权”核心理念和“天赋诗权”、“草根诗学”、“诗性正义”等理论体系根基,重构了诗歌的创作群体、语言题材与传播路径,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形式的创新,更在于文化权力的重新分配。其对诗歌民主化和大众化的推动、对底层叙事的合法性证明,已使其成为中国新诗(现代诗)不可忽视的潮流。正如袁荣生所言:“当横竖撇捺在抖音直播间化为‘一横一竖皆是道’的哲思,新大众诗歌必将重获史诗般的生命力,必将成为继朦胧诗派后的又一重要诗潮。”
新大众诗歌领袖袁荣生在五莲山相约石
袁荣生诗集《我在海边等你》封面
袁荣生为千年文化古村——丁家楼子写诗
袁荣生为街头镇流动餐车孔家喜厨写诗
袁荣生诗歌发表于国家级大刊《检察文学》
袁荣生为街头镇镇头牛肉馆写诗
袁荣生与启蒙老师、家人合影留念
袁荣生加入中国诗歌学会庆祝合影
袁荣生为日照市东夷小镇未闻咖茗店写诗
发布于:山东省